鄂州推动涉法信访问题依法化解 |
文章来源:昆明市 发布时间:2025-04-05 09:52:35 |
但现今,党派对立已无比严重。 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按比较优势发展都可以创造最大的剩余,这是相同的。那你过度谈市场,也可能导致市场犯错。 到1980年代,主流看法又认为,后发国家要摆脱停滞与危机,必须采取休克疗法取消各种扭曲,迅速建立发达国家那样完善的市场体制,结果却是经济停顿、政治动荡。《英才》:这背后是不是收入分配的问题呢?林毅夫:我认为中国最大的问题是收入分配的问题。但更多领导人在瞎子摸象过程中,实际经济发展差了,他又要长期执政,怎么办?只能加强控制,结果经济就会更差。在接受《英才》记者专访时,林毅夫对此很是无奈:现在的人习惯用微博,看标题,然后对标题进行批判,好多标题并没有很好地总结我的思想。林毅夫:我的理论并不是建立在一个善人政府的基础上。 近日,我国经济学者林毅夫接受《英才》杂志记者专访,就人们所关心的投资、消费拉动经济的问题进行回应。因为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他可能失败,别人就能避免同样的错误。但是,我们中国人心里想的是欧美,想的是从经济和制度上都赶上欧美,所以有不少中国人,内心深处其实是看不上印度的。 印度的种性制度,显然影响了民主制度和市场制度的运行绩效。实际上,人口问题还是考验制度能力的大事,因为过激的计划生育会损害人权,不计划生育也会损害人权。总之,印度也好,欧美也罢,问题还是在中国自己。结论很简单,那些内心深处不把印度当回事的中国人是有理由的,人口公地悲剧问题不解决,40年内印度赶超中国就是梦话。 3,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人口问题之外,也有别的印度赶超论者,从其他方面去分析印度的优势。在中印对比时,人口因素会对印度赶超中国产生什么影响吗?从现在到2050年还有不到40年的时间,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过去40年(1970年到2010年)的中印情况对比。 用考虑了通货膨胀及汇率因素的购买力平价计算时,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和人均产量还是2倍多于印度。按联合国的估计,印度的人口可能会在2030年前后,就超过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。另一些人则认为,如果权威主义被彻底否定,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民主之乱。结论很简单,中美经济总量比较时,中国的人口不是、也不会是什么负担。 中印之间是一个有趣的对比,政府执行力弱的印度存在运行绩效问题,政府执行力强的中国则存在公民权利问题。人口拥挤和人口爆炸是突发事件、社会危机、甚至是国际冲突的温床。道理很简单,浙江和江苏在制度背景上的强政府推动因素,是根本不能被抽象掉的,而强政府推动,恰恰是印度自下而上型发展的不足。印度经济的总体绩效差,正是因为政府的执行力是制度与文化决定的。 要害的地方是,40年来印度人口的增加,不仅没有使印度保持经济规模接近或大于中国,却反而是使印度经济在总量和人均上的落后都持续扩大。除非暴增的人口得到控制,否则的话,教育、医疗、食品、住宅、干净饮用水、保健卫生及清洁环境都无从谈起(见印媒称2045年印度人口难稳定,《环球网》,2011-01-12)。 4,问题在中国以上分析已经表明,如果中印两国的主要方面都大致保持目前的状况,未来40年印度赶超中国是完全不可能的。简单地说,一国的经济发展取决于该国的相对投入变动、相对优势变动和相对制度变动(见方绍伟:产权国家论下篇,《领导者》2010年10月号)。 依照上一节强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逻辑,我们确实可以结束一切中印对比的具体分析,确实可以结束一切关于印度经济如何不行的分析,从而把目光,仅仅放到中国政治经济危机的风险和后果上。我们中国人老说崇洋媚外,这个崇洋媚外也许包括东洋的日本经济,但决不可能包括印度经济,印度经济实在没有什么可媚之处。所谓暗的,就是经济学里讲的负外部性,它是一种无代价、附带性的资源损耗和资源拼抢。用考虑了通货膨胀的不变美元计算时,1970年代的中国经济规模小于印度,但到了2010年,中国经济还是3倍多于印度。关键之处是,过激的计划生育对人权的损害是明的,不计划生育对人权的损害则是暗的。在这种情况下,经济的更快发展还怎么可能?另外,在过去的40年里,印度经济的重心和比例,从有利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制造业,持续地转向了不利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的服务业,印度的就业问题因此变得更加严重。 不过,印度的腐败也超过了中国。是啊,如果中国经济能赶上美国,印度经济为什么就不能赶上中国呢?可是,情绪和愿望是一回事,事实及可能性则完全是另一回事。 人口的量是个难题,太少了不行,太多了,就变成类似于污染的影响和干扰。分析至此,不管未来的结果是否完全相反,当下中国社会的狂飙状态(贪腐、败德、移民等等),似乎正在表明中国人对未来信心不足。 因此,中印两国的经济比较,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:第一,中国如何去平衡自己的相对投入变动、相对优势变动和相对制度变动,如何去平衡财产权利、社会效益和平等分配。而印度未来人口结构上的更大好处,面临的将是更大的人口总量压力。 很清楚,同样在改革开放,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产量增长都大大优于印度。只是最近几年,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日趋严重,印度赶超中国的话题又开始升温了。中国的成人文盲率不超过一成,而印度的成人文盲率大约是三分之一。民主的印度之所以还那么腐败,那仅仅是因为,文化规则决定了制度的运行。 如果中国自己先乱,那么印度随时都可能超过中国。而且,即便是考虑了通货膨胀及汇率因素之后,情况也是如此。 即便认为中国的腐败与印度的一样糟,中国在基础设施、侨资外资、高储蓄率、教育水平、政府推动等方面却优于印度。中国和印度的经济起飞几乎是同时发生的。 在过去的40年里,中国之所以能扩大对印度的经济优势,根本的原因就在于,中国在法治和市场竞争上的单项劣势,被这个三大相对变动上的总体优势所超过,而强政府推动的因素,碰巧也反映了中印两国在政治文化传统上的差别。按照印度联合健康部的说法,2045年印度人口稳定在14.5亿的目标已经无望,现在只能争取在2060年将人口稳定在16.5亿左右。 就像空气污染,排污时无代价,污染本身是生产或消费的附带行为,可结果损害的是别人的生活环境。最近又有西方经济机构预测,在2030年左右中国的经济规模超过美国后,印度的经济规模可能在2050年赶上中国而成为世界第一。但关键的问题是,如果印度的上述优势,能够如黄亚生所说的那样使印度实现赶超,那么,在过去的20年里,这种赶超效应为什么偏偏没有发生呢?在黄亚生2003年文章之后的近10年里,这种赶超效应为什么也没有发生呢?而且,为什么实际的结果偏偏是印度的落后还在持续扩大呢?黄亚生还认为,中国是自上而下型发展,印度是自下而上型发展。就是说,40年内,中国从经济总量1倍多于印度,发展到3倍多于印度。 1990年代初,中国加快了市场化步伐,印度也启动了自己的改革开放。由于低生育率、人口老年化和个人权利问题日益突出,中国的人口计划生育是到了适当放松的时候了,但是,印度的人口公地悲剧却仍是一个爆炸性的问题。 所以,问题根本不在于依靠外资还是依靠内资,问题在于对经济发展原因的总体理解。人多时,一方面当然是人力资源丰富,可另一面,却是(产生了)就业有没有着落这个更大的问题。 因为,过去的40年里,从人口增加速度比中国更快上,印度也一直在获得人口结构年轻化的好处,可这个好处并没有使印度变得更好,反而使印度相对变得更坏。1970年代末,中国开始改革的时候,印度也着手改变自己的计划经济模式。 |
下一篇:一季度经济增速回升与质量改善并进
|
相关资料 |
三部委主办“六-五”世界环境日文艺晚会 |